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题为《核舟记》的文章,其中细致地描绘了明代微雕艺人王叔远的一件核雕史上的珍品——“赤壁之舟”,令人惊叹不已。而且,这种惊叹从大清朝一直持续至今。
当年,大清朝的乾隆皇帝在读《虞初新志》中的《核舟记》一文时,就对王叔远的技艺赞不绝口,也想要这样一件“赤壁之舟”,就问了一圈宫内的众工艺师,谁能为此?很多工艺师都觉得难度很大,不敢应征,只有一位叫陈祖章的工匠站出来,表示自己可另作“赤壁之舟”,并在技艺、内涵上超越王叔远。
乾隆帝一听,龙颜大悦,当即表示,完成必有大赏。之后,陈祖章便一心扑在核雕制作上,先对比各种果核的优劣,选定了橄榄核,再反复观察、试验,耗时一年,终于雕刻出一枚高1.6cm,长3.4cm的橘红色核舟。
清·陈祖章·雕橄榄核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二年,陈祖章向乾隆帝呈上自己的这件核雕作品。乾隆帝细细观摩,只见舟上有花窗四扇,每扇皆可自由开关;人物有苏东坡、客人、客妇、艄公、书童等八人,每人神情各异。其中,苏东坡在舱中凭窗而坐,头裹巾子,宽衣博袖,遥望远处的山高月小;船首有带帽老者,短衫箕踞;一童子蹲于炉前烹茶,另一童子扶肩戏玩;后舱艄公慢慢摇船;船右前侧一丫髻童子倚舷下望;八个人物,八种神态,还有舟上的桌椅、菜肴,皆精致逼真,舟底毫芒细刻《后赤壁赋》全文三百余字,并行书刻款:“乾隆丁巳五月臣陈祖章制”。乾隆帝对此十分满意,给陈祖章的月银也提升到十二两。
清•陈子云•雕橄榄核松下高士扇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核雕静听松风扇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核雕,是以核桃壳、桃核、橄榄核、杏核、樱桃核及其他一些质地致密的果核为原材料,利用核桃壳或果核的天然形态和起伏变化,采用雕、镂、镌、锉、凿、钻等技法在其上雕刻各色人物、花鸟、兽虫、山水、舟船、楼阁等形象和文字内容。
核雕,也是古代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都热衷的把玩之一,最早可追溯至宋朝中期,到明清两朝达到鼎盛。明朝的第五任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和第十五任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就十分痴迷核雕。明熹宗还亲手雕刻,传说中的“五鬼闹判”便是出自他之手,亦为上乘之作。
至清乾隆年间,核雕大师辈出,宋起凤、沈君玉、杜士元、陈祖章皆有巧夺天工的手艺,尤其是陈祖章、杜士元都被人称为技高艺绝的“鬼工”。
清·杜士元·橄榄核舟,常熟博物馆藏
杜士元的名作“东坡赤壁赋核舟”,雕刻苏东坡乘方篷快舟漫游赤壁的情景。舟两面窗槅、桅杆、橹、艄篷、舵、帆樯等毕具,皆可活动。舟中雕刻 8人,其中苏东坡着袍而髯,与着禅衣之佛印相对而谈。另有一客手持洞箫,启窗而望。船头一侍童,持扇烹茶。雕刻精微之处细逾毛发,精巧绝伦。
无锡博物院收藏的,晚清核雕艺人杨芝山的核雕“西园雅集图”,是晚清时期民间核雕工艺的珍品,林木扶疏处,怪石参差间,竟雕刻三组人物共19人,其精微之妙令人拍案惊奇。
清·杨芝山·核雕西园雅集,无锡博物院藏
清·果核雕十二生肖
现在,核雕已是中国民间极具特色的艺术作品,成为普通百姓的生活乐趣。它们有南工和北工之分,南工以苏州、上海核雕为首,北工则以潍坊、天津核雕为代表,多选橄榄核雕刻,精心布局、构思巧妙,达到了精巧玲珑、出神入化的境界。
而且在民间,核雕还被认为有“辟邪”之用,传说将核桃挂于胸前,可化煞消灾,改善人际关系。山东胶东地区男女传情,女赠男用荷包,男赠女则用核雕。
人们把玩核雕,在玩中,去感受人与物的互动,感受其中的精神和文化,同时,手里的一件小玩意,也能帮助人们让烦杂的心情平静下来。